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行动计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根据中宣部、教育部制定印发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结合我省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对福建工作的重要指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推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发挥积极作用,为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作出新的贡献。
二、目标任务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整体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教师、教学、学科、评价、保障等方面综合改革创新,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坚持不懈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到2020年,构建重点突出、定位明晰、适合需要、有闽派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加强省级思想政治理论课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打造一支让党放心、学生喜爱的高素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专兼职教师队伍;遴选培育一批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并受学生欢迎的教改项目,培育建设若干所省级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健全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全社会、全校共同关心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体制机制,努力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
三、主要举措
重点建设完善教学资源体系、教师队伍体系、教育教学体系、学科支撑体系、综合评价体系、条件保障体系等六大体系,推动建设20个重点专项。
(一)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体系
1.教学资料库建设行动计划。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攻关行动计划”,充分发挥7个省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中心的作用,紧密结合博士、硕士、本科、专科不同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要,开展相关课程基础理论研究和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研究,加强对教案编写、课件制作、课堂教学组织的研究,努力形成一批精彩教案、精彩课件,打造一批精彩课堂,为全省高校提供教学参考。各地各高校要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使用统编教材。
2.“互联网+思想政治理论课”行动计划。结合易班推广和校本化建设计划,加强“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网络教研平台”网站建设,优化栏目设置,使之成为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共建共享共管的平台。增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比重。各地各高校要积极参与相关网站建设,探索建立思想理论教育类优秀网络文章在科研成果统计、职务评聘方面的激励机制,推动本地本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3.教学研究成果建设行动计划。根据实际需要,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联盟组织力量编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参考用书、辅助性读本或教学参考资料供全省高校使用。设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文库”出版资助计划,推出一批福建省优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术专著,评选一批福建省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成果。
(二)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骨干队伍体系
4.配齐建强教师队伍。严格执行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任职资格标准,把政治立场作为教师聘用的首要标准,严把教师聘用政治关。严格教师管理,在事关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上不能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或理论素质、教学水平达不到相应课程要求的,不得继续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贯彻执行新进教师宣誓和专任教师定期网络注册制度。各高校要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岗位实际合理确定选聘条件,加强后备人才储备,充分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科研用人需求。本科和专科院校分别严格按照1:350—400和1:550-600的师生比配足、配强专职教师。
5.梯队人才遴选培育计划。通过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100+20+10+5”遴选计划,遴选100名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骨干,遴选20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遴选10名优秀中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建立5个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力争在若干年内培养一批在全省有较高知名度、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术带头人。各高校每年对全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至少培训一次,同时采取脱产进修、攻读学位、名师指导、国内访学、社会实践、国内外学术交流、挂职锻炼等措施,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政治素养、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6.建立实施特聘教授制度。各高校要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兼职教师岗位,建立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聘教授制度,聘请符合条件的专家学者、党政领导干部和先进人物等兼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高校所有校领导要带头讲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校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每学期至少讲授1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校分管领导每学期到堂听课2次以上。省委宣传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聘教授资源库,为各地各高校提供优质教师资源。
7.实施社会实践研修计划。组织马克思主义教学研究人员开展国情、省情调研和国外考察,计划五年内组织200名教师赴省内外调研实践。各高校每学年至少安排1/4的专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展学术交流、实践研修和学习考察活动,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开展国(境)外学术交流和实践研修。各高校要支持鼓励教学科研骨干、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负责人到相关部门挂职或实践锻炼。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教师与相关实务部门人员互相兼职。
(三)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一课堂+”协同教育教学体系
8.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重点课程建设,纳入学校重点课程建设规划。充分运用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探索中班上课、小班研学讨论的教学模式。严格落实学分规定,不得以任何形式变相压减课时。合理设置教学规模,推行中班教学,班级规模原则上不超过100人。坚持知行合一原则,探索建立科学全面准确评价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考核。各高校要健全学生评教制度,完善评教方式,合理运用评教结果。
9.培育教改创新项目。通过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改创新“50+10+10”培育计划,发现和培育新的教改创新项目,重点扶持50个左右形式新颖、效果良好、受学生欢迎的省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项目,遴选10个左右省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团队进行重点培育,开展第二批10个省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改试点工作,统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三位一体建设,不断形成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福建经验。省高校教学成果奖要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成果的比重。各高校要深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强化问题意识,构建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教学体系,形成“校校有教学改革项目,人人参与教学改革创新”的新局面。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要充分发挥其研究、咨询、评价、指导和服务作用。
10.教学观摩互评互学。定期开展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好一堂课”网络直播活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联盟每年要组织实施联盟成员开展跨校、跨区域教师教学观摩互评互学活动,加强对教学方法改革的分析和研究,组织发布《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年度报告》。各高校要深化问题导向意识,健全完善集体备课制度,每学年应组织不少于4次的集体备课,每学期要组织本校不少于2/3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展教学观摩、互相听课评课,推动教学水平的相互提高。要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学生代表定期沟通交流座谈制度,准确把握大学生的关注点,积极回应大学生关心的理论问题。
11.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立一批省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各高校要进一步规范实践教学,严格贯彻执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大纲》,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共同参与组织指导实践教学。健全组织管理方式,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机构、宣传部、教务处、学工部、团委等部门协同配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工作机制,拓展创新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12.培养学生理论骨干。各高校要通过实施卓越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计划、举办理论学习夏令营、开展“理论之星”、“优秀学生理论社团”评选、设立理论学习奖学金等方式,推动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学生理论社团的引导,每个理论社团配备一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担任指导老师。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题学习网站和微信公众账号学习平台,使之成为宣传展示学生理论学习成果的阵地。
(四)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支撑体系
13.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领计划。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纳入省高校高峰高原学科支持计划,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优先发展、优势发展、优质发展带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推动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省级协同创新中心,搭建高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研究平台。各高校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重点学科建设,纳入学校重点学科建设规划,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扩大学科影响,力争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成为哲学社会科学优势学科。高校文科学报应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或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栏目。
14.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项目支持计划。增加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课题在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项目、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中的比重。各地、各高校要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专项,积极鼓励广大教师开展理论研究,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研究回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的支撑作用,支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其他学科开展交叉研究,形成一批具有学科特色和广泛影响的理论创新成果。
(五)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评价体系
15.完善教学质量测评机制。建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年报制度。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测评工作体系,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选择建立若干个教学质量观测点,即时动态掌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完善教学质量测评机制。根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建立自查与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完善抽查结果反馈与整改约谈机制。
16.健全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教学和科研评价方式,将课堂教学质量等作为重要评价标准,鼓励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研究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上。探索建立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特点的职务职称评聘标准,提高教学和教学研究占比,引导和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中。
17.完善先进典型表彰机制。探索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荣誉教师制度,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表彰奖励机制,及时发现、宣传长期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线优秀教师先进事迹。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中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名额。在遴选“闽江学者”、“四个一批”人才、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等项目中,加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支持力度。
(六)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多方支持条件保障体系
18.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优先发展。高校党委书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党委书记、校长和分管校领导要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确保在学校发展规划、经费投入、公共资源使用中优先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在人才培养、科研立项、评优表彰、职务评聘等方面优先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真正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校教育教学体系中的重点建设地位。每学期常委会至少研究一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在省级文明学校考评体系和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中的比重。定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开展专项检查。将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建设成效列入所在单位领导班子、主要党政领导和分管领导的政绩考核指标。
19.建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严格按照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独立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二级教学科研机构,规范二级机构职能定位,统一管理全校本专科、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统一负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统一管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配齐配强二级机构领导班子,班子成员应是中共党员,且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得再兼任其他二级院(系)的主要负责人。把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作为重点学院建设,纳入学校重点学院建设规划,真正落实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的优先建设地位。加强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建设,到2020年建设若干所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教育、研究宣传、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省级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
20.强化经费投入保障。学校在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机构正常运转的各项经费的同时,本科院校按本硕博全部在校生总数每生每年不低于20元的标准,专科院校每生每年不低于15元的标准提取专项经费,用于教师学术交流、实践研修等,并随着学校经费的增长逐年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岗位津贴和课时补助等纳入学校内部分配体系统筹考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工作量、课酬计算标准与其他专业课教师一致。